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流光釉彩——瓷器里的中国色(三)

作者:

发布日期:

流光釉彩这一期,我们要了解的是瓷器色系中的红、紫、黑三色,一起往下看看吧!

图片

宋红釉小瓷罐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

        清红釉瓷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红,喜庆之色。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代表着热情、成熟,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种颜色,“中国红”一词也足以证明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红色釉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高温还原烧出呈褐红色的铜红釉,三彩陶器也出现了低温铅红釉;宋代钧窑首创以铜红釉烧制“窑变”瓷器,釉色呈现红蓝交融的自然斑纹;元代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高温铜红釉,釉色深沉庄重,奠定了后世单色红釉的基础;明清时期,红釉瓷烧制工艺更加成熟,釉色均匀稳定。红釉,可细分为珊瑚红、豇豆红、郎窑红、祭红、胭脂红、钧红、矾红、宝石红、粉红等。

图片

清紫釉瓷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

民国紫釉花口瓷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紫,神秘之色。紫色在古代象征着贵气和好运,且紫色在古代是个稀有色,十分受贵族和书香门第追捧。汉代烧制出的低温铅釉陶,偶见有酱紫色釉;直至宋代,钧窑、定窑、磁州窑开始烧制紫釉瓷,钧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下产生窑变釉色,开创了高温紫釉先河;明代时,紫釉瓷烧制技术逐渐成熟,呈色较稳定;直到清代,以金红和钴蓝配制,才出现了标准紫色。紫釉,可细分为茄皮紫、淡茄皮紫、紫金、玫瑰紫等。

图片

唐黑釉瓷盂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

宋黑釉兔毫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

金水波纹黑釉双耳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

元黑釉刻花双系瓷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黑,古朴之色。黑釉瓷的发展贯穿中国陶瓷史,黑釉瓷指的是纯黑釉色,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宋金时期盛行的白地黑花磁州窑,都隐约可见黑釉陶瓷的影子,但都不能称之为黑釉瓷。黑釉的诞生可追溯至东汉,东晋德清窑以“色黑如漆”的釉面媲美漆器;宋代定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都烧制黑釉瓷,与宋代茶文化相得益彰,造就了黑釉瓷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其中建窑黑釉盏因斗茶之风盛行,“兔毫”“油滴”“曜变”纹样被视为茶道美学的巅峰。黑釉,可细分为墨彩、乌金釉、黑彩、玳瑁釉、滴油釉、兔毫釉等。

青釉的淡雅清新、白釉的纯净无瑕、绿釉的生机勃勃、蓝釉的宁静深远、黄釉的富贵堂皇、红釉的热情奔放、紫釉的神秘高贵、黑釉的沉稳大气,这些“中国色”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每一件瓷器都是色彩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以釉为墨,中国瓷器书写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之美。

参考资料:

[1]榭端琚,马文宽.《陶瓷史话》

[2]大观杂志社.《大观收藏》

[3]王洪伟.瓷器上的中国色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编 辑:刘  莹

 责 编:崔睿华

 审 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