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罐—唐代丧葬习俗
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产物
宝博微课堂
塔式罐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领域中极具特色的一类明器,主要盛行于唐代。塔式罐是传统丧葬习俗与佛教文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产物,它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信仰与审美的独特追求。

唐彩绘花卉纹塔式罐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唐彩绘花卉纹塔式罐,通高51.6厘米、罐高39.5厘米、圈足径21.3厘米、重4.74千克。泥质灰陶,器身施有彩绘花卉纹,由盖、罐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盖盘呈敞口覆碗状,盖纽呈塔刹状;罐身为方唇,侈口,短颈,鼓腹,小平底;底座为束腰须弥座,喇叭状圈足。罐体圆润饱满,塔刹部分线条流畅,颇具宗教神圣之感。塔式罐通常被安置于墓室西北角,或与镇墓俑相伴而立,在幽暗的墓室中守护逝者安宁,寄托着生者对来世的祈愿。

塔式罐

印度桑吉大塔
塔式罐是印度佛塔造型的本土化演变,玄奘西行取经归来,佛教义理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为塔式罐的兴起提供了文化土壤。同时,唐代厚葬之风盛行,贵族阶层对墓室随葬品的规格与艺术性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工匠将佛塔庄重肃穆的造型与传统陶罐实用质朴的形制相融合,创造出塔式罐。此时的塔式罐不仅是守护亡灵的明器,更是彰显墓主身份地位与艺术品味的象征。
从现有考古发掘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土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宁夏、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的唐墓中。这与佛教自西域经北方传入中原的路径密切相关,这些地区佛教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为塔式罐的流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佛教文化与丧葬习俗融合的产物,塔式罐既承担着“七级浮屠”的宗教象征功能,又延续了汉代陶谷仓“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
塔式罐不仅是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也是时代变幻与文化交融的见证者,还是唐代开放、包容思想的体现,更是解读唐代社会宗教信仰、丧葬习俗与艺术审美的珍贵密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1]曾心梅.传承与交融:论唐代关中地区塔式罐的造型及装饰图像
[2]吴京霓.形与用:从位置关系、形制表现到功能内涵的传达——以唐墓出土的塔式罐为中心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 莹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