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货币制度继承秦制,但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国家人口锐减,财政收入少,商品流通困难,社会经济状况低迷。汉政府便以秦钱“轻重无常”为借口,令民间和地方自由铸造半两钱。这也是高祖刘邦对于汉代货币制度的首次改革,榆荚半两便是这个社会时期的产物。

榆荚半两,正面刻有“半两”二字,背面无字,法定重量三株。因形如榆英,故称为“英钱”。“英钱”一般甚为轻薄,穿孔极大,制作粗糙,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三株;小者直径不足2厘米,重不足一株。
榆荚半两大量流入市场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加剧社会矛盾。后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多次整顿,在汉武帝元鼎四年,销毁各地私铸钱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上林三官(指水衡都尉下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个铸钱机构)协作完成五铢钱的铸造,史称“上林三官钱”。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上林三官钱,正面刻“五铢”二字,背面无字。铸造边郭工整,重量准确。币材优良,配比合理,物理性能良好。严谨规矩,修长秀丽的三官五铢钱直到东汉末年,上下四百年内都一统天下。此后铜钱开始以“文”计数,千文为“贯”。
上林三官钱的标准化铸造模式终结了郡国铸币权分散引发的私铸乱象,使西汉初年以来长期存在的币制不定、货币流通紊乱的局面获得解决。上林三官钱作为西汉唯一法定流通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1]刘舒.半两钱分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编辑:赵 戬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