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博微课堂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馆藏商周青铜酒器
—饮酒器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说到饮酒之器,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觥筹交错”“以瓢沽酒”。商周时期,青铜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爵、斝、觚、觯、角、斗。《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身份不同,饮酒器也有严格区分。

爵

01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其形为一种状似鸟雀(爵、雀字同)或饰有鸟雀图形的敞口酒器,腹下有三脚,可升火温酒。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君王赐酒给臣下用。所以它和“爵禄”、“爵位”联系起来了。

商代覃父癸铜爵
商代酒器。一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国墓出土。通高20.2厘米,流至尾长18.3厘米,腹深9.5厘米,腹径6×6.4厘米,重0.7千克。长流有尾,两菌柱立于流折处,腹身椭圆形,圜底,有兽头单銴,三刀足外撇,爵身饰两组大兽面,云雷纹衬地,因长期使用,爵身纹饰已磨损不清,銴内铸铭3字:“覃父癸”。

觚

02
觚是一种饮酒器,它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礼器,常常相伴出土,也有和斚成组合的,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西周龙纹觚
西周酒器。二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国墓地M7号墓出土。通高23厘米,口径12.7厘米,腹深17.8厘米,圈足径7.9厘米,重0.5千克。侈口呈喇叭形,细腰,高圈足,圈足部位饰两周斜三角云雷纹,间有目纹三组。中间杂饰一周两组夔龙纹,夔龙回首折身,两两相互照应。铸造工艺考究,质地较好,纹饰细致,艺术之精品。

角

03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

商亚敢父乙角
商代酒器。一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77年12月陇县天成镇韦家庄西周墓葬出土。通高22.3厘米,口径8.6厘米,重1.5千克。器盖呈菱角形,两端上翘,盖中有一半圆形钮。器敞口双尖尾,直腹圜底,一侧置牛首半环形鋬,三棱形锥足外撇。器盖饰两组蕉叶形兽面纹,颈部饰三角云雷纹,腹壁饰有两组云雷纹填地的兽面纹。盖内铸铭文2字:“亚敢”。鋬内铸铭文4字:“亚敢父乙”。

斝

04
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周礼·春官·司尊彝》有:“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之句。但是在传世与出土青铜斝中.却没有一件自名为斝,《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王国维住其《说斝》中举数证说明散就是斝,故而可知斝又名散。

西周兽面纹斝
西周酒器。二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82年麟游县出土。通高25.1厘米,口径17.2厘米,重1.71千克。侈口,尖唇,口沿上有二菌柱,腹壁下收,圜底,三足外撇,截面呈三角形。腹上部与下部饰两层纹饰,每层为二组列旗纹与云纹组成的兽面纹。

觯

05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西周父己铜觯
西周酒器。二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国墓出土。通高12.1厘米,口径7.1×8.2厘米,腹深10.3厘米,重0.4千克。觯体椭圆,侈口,敛颈,腹下垂甚,圈足较矮颈及圈足部位饰一周小鸟纹,八组,小鸟勾喙垂尾,云雷纹衬地,腹身饰细直棱纹。器身满被绿锈,该觯形体小巧,制作精良,是西周早期觯中的杰出之作。内底铸铭2行7字:“乍(作)父已彝(庚)册”。

斗

06
斗,是一种挹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但它确实是容量比较大的酒器。《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的诗句。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适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盏。

西周蝉纹斗
西周酒器。二级文物,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国墓地M13号墓出土。带鋬长21.1厘米,斗高4.1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7厘米,重0.122千克。斗身呈小圆桶形,腹部微鼓,底内凸,斗鋬出自下腹处,鋬柄两折一曲。鋬首端与斗身相接处饰牛首,牛首双角盘附斗身,两目圆突。曲鋬处饰牛首,牛首尖角盘后,两耳侧竖,吻部高突。鋬末端为片状弯曲,上饰蝉纹,下饰夔纹组成的小兽面。斗勺露铜胎,金黄灿烂。出土时,斗勺在BZM13:1提梁卤内。制作精美,是青铜斗中的精品。(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编 辑:袁锦岚
责 编:田家驹
审 核:李 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