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家庭财产申报表看
诸葛亮的廉洁奉公
(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05
以身作则
诸葛亮的工作责任感是极强的,为了减少差错,他有时甚至“自校簿书”(即官府中的各种文件簿册)。这种簿书的内容纷繁复杂,既有对上、对下以及平行的各种文书,也有涉及财务帐目的簿记和军需物资等项内容的簿册,自然是分工负责,各有专司。主簿杨顒认为诸葛亮身为主持国政的丞相,应以国家的方针大计为首要任务,不能纠缠于琐细之事。因此,他进谏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如一个家庭,或耕或炊,鸡、犬、牛、马也各有专职,大小事务方能井井有条。如果家主一旦将一切家务均揽归自己处理,则“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定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因此,汉宣帝时宰相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丙吉认为处理“死人”问题是地方官的职务,而“牛喘”则牵涉到整个节令农事,是自己应负之责;汉文帝时的丞相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他说“自有主者”,丙吉、陈平都能做到职责分明,“达于位分之体者也。”可是诸葛亮丞相“乃躬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孔明听后十分感动,后来杨颙病故,不禁哭了三天,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方法,有其认真负责尽心尽职的一面,然而事必躬亲,“流汗终日”,既使下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又使自己过度劳瘁而损天年。他尽管真诚地接受了杨顒的批评,却未能完全改正,这当系与他的以身垂范的思想有关。有的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喜欢“揽权”的表现。殊不知他身为相国,权已够大了,又何必揽此琐细卑微之权?
06
身后薄葬
两汉以来,达官富商在身殁之后,盛行厚葬,夸耀乡里,以矜富贵。东汉王符述其情况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葬,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楩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务崇华侈”。而远在西陲的益州亦然:“蜀土富实,时俗奢侈”,“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公元234年秋,诸葛亮身染沉疴,自知不起,乃以丞相之尊,叮嘱身后薄葬,并且指定要葬于汉中。根据诸葛亮的遗命,后主下令将他的遗体葬于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不须器物”。为什么诸葛亮主张薄葬,不需要任何殉葬品?这实际上是他一生主张廉政、勤俭节约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当时崇尚厚葬陋俗的一种改革。诸葛亮遗命要“因山为坟”则连农田都不侵占,其俭德思想由此可见。

结语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但智慧超群,美德集身,而且也是千古廉政的楷模。诸葛亮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对于蜀国的政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诸葛亮的家庭财产申报表开启了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的先河,一千多年后,不少后人称他为“财产公示第一人”,并把他作为当代公务员的楷模。
我国古代还涌现出像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廉吏,虽然他们搞的都是人治,都是以“忠君”、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前提,与我们建设民主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但他们自身闪烁着廉洁的光芒,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爱戴。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些清官廉吏的爱民之心、高尚之德、公正之行进行解读和宣传,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懂得,人民群众对清官、勤政者永远都是颂扬和拥护的,对贪官、碌碌无为者永远都是鄙视和反感的,更加自觉地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制度让想犯错误的人犯不了错误,文化让有机会犯错误的人不愿意犯错误。弘扬历史上优秀的修身养性文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律意识,一定能够对反腐倡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编 辑:姚让利
责 编:姚让利
审 核:翟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