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传统工艺青铜器全形拓

作者:

发布日期:

传统工艺

青铜器全拓印

—宝博微课堂—

   青铜器全形拓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中的一种独特传拓技艺,通过墨拓技法将青铜器的立体器形、纹饰及铭文完整转移到平面纸上,兼具科学记录与艺术表现的双重价值。2010年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贾文忠等专家推动复兴。
   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是一种结合素描、绘画、剪纸等技法的传拓工艺。其核心在于以墨拓还原青铜器的三维形态,使平面拓纸呈现器物的立体效果,在照相术未普及前成为青铜器研究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它融合了金石学、透视技法与艺术表现,是中国古代传拓技术的巅峰形式。
    拓片是印刷复制技术的早期运用形式之一。在文物考古、博物馆陈列保管等工作中,为便于对碑碣墓志、石刻造像、古陶砖瓦、铜铁铸器、古代货币、甲骨文字等文物的研究,往往会把器物上的文字和花纹拓印下来,这种拓印下来的东西人们俗称为“拓片”。拓片也是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中纸质复制类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文物上的字迹和纹饰可直接拓印在纸上,文物的形状也可以通过全形拓的方式拓印在纸上,从而使原物件的相貌得以真实地体现出来,给人以更为清晰、真实、生动和完整的印象。通过绘画或拓片来研究古物,可以说是古人研究金石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相较于绘画,拓片的真实性和逼真度肯定会更胜一筹。
   在所有传拓技法中,最难的要数青铜器全形拓。传拓者不仅要有超高的技艺水平,还需要敏锐的审美眼光。它不仅要求拓工具有丰富的平面传拓经验,还要求其具备金石学、绘画、青铜修复等方面的素质。因此,从清乾嘉之际有全形拓起一直到现在,擅拓全形的拓工就一直不多。时至今日掌握全形拓技艺的专家大多是曾经的传拓大家的弟子。
    全形拓的拓法是在拓器物前,选择最能代表该器物特征的最佳角度,用铅笔在准备好的棉连纸上画出一个“⊥”形图,以表示器物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再在“⊥”形图上标出器物的高度、宽度作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的原大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棉连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扑子蘸墨,对器物局部预拓,确认纹饰深度与锈蚀影响,小心捶拓后揭下。器物的各个部位分段来拓,整器拓完,作者在全形拓上钤盖名章,一幅全形拓制作完成。
    一件好的全形拓作品,不仅器形科学合理、立体感强、纹理清晰、细节完整,而且施墨有轻重之分,墨色的层次带来光线明暗变化的审美感受,连蜿蜒的锈迹都别有一番气韵,更能彰显青铜器雄浑庄严和古朴肃穆的美感。
图片

(李大虎制作何尊全形拓【用何尊复制品拓】)

    全形拓在近二百年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原始初创期,代表人物有马起凤、释达受(六舟),他们的功绩是在清代朴学盛行之际,独创了一种全新的传拓方法,在这个时期通常拓一些器物小件,且线条纹饰简单,习惯以平面的拓法来做立体拓,不讲求透视;第二个时期为完善发展期,代表人物是陈介祺,他的功绩是对器物的绘图更加趋于合理并采用“分纸拓”法,拓法整理成《簠斋传古别录》一书,专门介绍了各种传拓技法。书中对传拓的工具、选材、工序都做了严格规定和详细说明,代表作“毛公鼎”;第三个时期为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为周希丁、马子云,他们的功绩在于运用了西方的透视和素描的方法传拓器物,使所拓器物图像的立体感大为增强,代表作“虢季子白盘”。
图片

(陈介祺制作毛公鼎全形拓)

   全形拓根据传拓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分纸拓与整纸拓两种。陈介祺拓的全形拓主要采用“分纸拓”法。将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纹饰、器铭分拓,然后撕掉多余白纸,按事先画好的图稿,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拼粘在一起。由于所绘图稿准确,用墨浓淡适宜,使得全形拓技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整纸拓,就是选定一个能完美展现器物的最佳角度,确定各部位尺寸,拓纸不能做任何裁剪,上纸过程中需随器形变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费工。运用了透视、素描等技巧,墨色浓淡相间。
   全形拓从马起凤、六舟的初创,到陈介祺、周希丁的推广革新,再到贾文忠的复兴,让全形拓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稀罕而珍贵的艺术品种。

编辑  李大虎 

  责编  崔睿华   

审核  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