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卓而不群看周鼎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根植于周秦文明发祥地宝鸡,馆藏青铜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本文特从馆藏铜器中撷取几件形制奇特的西周铜鼎,简要介绍,以期引发广大观众对三代铜器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关注。 戈鼎(图1):该器敞口方唇,有立耳于折沿上,折沿较宽。鼎腹浅,呈小半球状。三条夔龙扁足昂首仰承鼎腹,夔龙卷尾接地。扁足内敛,略呈八字形。鼎腹饰饕餮纹,通高16.3厘米,立耳高2.6厘米,口径13.5厘米,腹深5.4厘米,重量0.8公斤,腹内壁一侧铸有铭文“戈”字,出土于宝鸡市郊竹园沟村。
2025/11/12
查看详情>
陶复陶穴 立室立家——仰韶时期的陶屋模型和龙山时期的陶瓦
如果说,原始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了定居生活;那么,房屋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定居生活的普及,房屋成为研究先民生活的重要实物证据,从茅茨土阶到全面覆瓦是中国古代建筑早期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那么瓦屋顶是何时出现的呢?
2025/11/11
查看详情>
廉政微课堂 | 召公:千古清风,甘棠遗爱
千古清风,甘棠遗爱。今天,让我们穿越三千年的时光长廊,共同走进西周时期一位令人景仰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召公的清风世界,感受他那跨越时空的廉政智慧与人格光芒。
2025/11/06
查看详情>
宝博微课堂:馆藏宋金铜镜赏析(六)——许由巢父镜
在众多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宋金铜镜中,“许由巢父镜”堪称一面独特的“精神旗帜”。它不描绘爱情传奇,也不表现仙道幻境,而是独树一帜地选取了上古隐士的典故,直接映射了宋金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对“隐逸文化”的推崇以及对个人品德至高无上的追求。 许由巢父镜在金代铜镜中发现较多,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收藏有多件这类镜子。图一的这件许由巢父镜为八出菱花形,圆钮。镜背纹饰分为水陆两部分,陆地上左侧有一大树,枝叶繁茂,树后有山,树左许由坐在水边浇水洗耳,树右巢父牵着一头牛欲行,右手指向许由。水中波浪起伏,有一花叶随波逐流
2025/11/05
查看详情>
宝博微课堂:馆藏宋金铜镜赏析(五)——唐王游月宫镜
在宋金时期的铜镜谱系中,“唐王游月宫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虽铸于后世,镜背呈现的却是盛唐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金代唐王游月宫镜,呈八出菱花形,圆钮。钮右侧云中有一高大鸱吻的殿宇,屋瓦和铺间隐现的人字拱清晰可见,饰有泡钉的两扇大门半掩,有一人扶门侧身远眺。钮左侧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钮右下侧有一人长袍束带,坐于岸边的椅上,两侧各有一执扇者。左下有一座小桥,桥左端一人,头戴官帽,弯腰拱手;桥右端一人持幡回首,手指坐椅之人,似为前者指引。
2025/11/03
查看详情>
商周时期酒文化的变迁(二)
酒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与神的沟通媒介,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青铜酒器始见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酒器从泥胎演变为铜器时,器形尚显质朴;商周时期步入鼎盛,纹饰愈发繁复、器型亦趋多样,且形成了严格的使用规范;春秋时期渐趋式微,至战国之际走向没落。
2025/11/03
查看详情>
商周时期酒文化的变迁(一)
酒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与神的沟通媒介,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青铜酒器始见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酒器从泥胎演变为铜器时,器形尚显质朴;商周时期步入鼎盛,纹饰愈发繁复、器型亦趋多样,且形成了严格的使用规范;春秋时期渐趋式微,至战国之际走向没落。 酒器的功能与分类 商周时期的酒器功能专一性,是礼制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据《殷周青铜器通论》记载,商周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其中酒器按用途可分为:酿酒器、盛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四大类,共同构成了一套功能明确、系统完整的礼仪用器体系,反映出当时酿酒技术与礼制文化的深度融合。
2025/10/31
查看详情>
宝博微课堂:馆藏宋金铜镜赏析(四)——柳毅传书镜
宋金时期宗教神学盛行,铜镜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神话传说的纹饰图样,道教的兴衰和追求长生的思想使得这些神仙人物故事镜成为了当时铜镜的主流之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的追求和崇拜,随之,许多光耀古今的美好传奇也相继被演绎在这一面面古老的镜子上而流传千年传诵至今。 柳毅传书镜就是这一时期流行的镜类之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柳毅传书镜圆形,圆钮。钮上方有一楼宇,钮左侧有山石,右侧一株大树前伸,枝叶沿至屋前。钮下方两旁各立有一男一女,正在依依惜别。男子双手拱起,上半身于山石间伫立;女子立于岸边,衣带飘拂,拢袖于胸前望向男子,身后有一手执摇扇的侍女,镜下方湖水澎湃,水浪翻涌。此镜虽经久锈蚀,但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纹样极具故事性。
2025/10/30
查看详情>
宝博微课堂|重阳节:佳节又重阳 九九情意浓
今天是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年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名称的由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数” 的哲学密不可分——《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 “重阳”,也叫 “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着长寿安康、万事绵长。重阳节日的脉络从祈福避灾的最初模样,到逐渐浸润西周传承的养老传统,再到如今被正式赋予“老年节”的时代内涵。时光流转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核不断丰盈,而这份藏在重阳里的敬老情怀,从来都不是偶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便已生根。
2025/10/29
查看详情>
从家庭财产申报表看诸葛亮的廉洁奉公(下)
诸葛亮的工作责任感是极强的,为了减少差错,他有时甚至“自校簿书”(即官府中的各种文件簿册)。这种簿书的内容纷繁复杂,既有对上、对下以及平行的各种文书,也有涉及财务帐目的簿记和军需物资等项内容的簿册,自然是分工负责,各有专司。主簿杨顒认为诸葛亮身为主持国政的丞相,应以国家的方针大计为首要任务,不能纠缠于琐细之事。因此,他进谏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如一个家庭,或耕或炊,鸡、犬、牛、马也各有专职,大小事务方能井井有条。如果家主一旦将一切家务均揽归自己处理,则“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定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因此,汉宣帝时宰相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丙吉认为处理“死人”问题是地方官的职务,而“牛喘”则牵涉到整个节令农事,是自己应负之责;汉文帝时的丞相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他说“自有主者”,丙吉、陈平都能做到职责分明,“达于位分之体者也。”可是诸葛亮丞相“乃躬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孔明听后十分感动,后来杨颙病故,不禁哭了三天,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方法,有其认真负责尽心尽职的一面,然而事必躬亲,“流汗终日”,既使下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又使自己过度劳瘁而损天年。他尽管真诚地接受了杨顒的批评,却未能完全改正,这当系与他的以身垂范的思想有关。有的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喜欢“揽权”的表现。殊不知他身为相国,权已够大了,又何必揽此琐细卑微之权?
2025/10/27
查看详情>
宝博微课堂:馆藏宋金铜镜赏析(三) ——仙人鹤鹿镜
宋金时期,道教受到了皇室和民间的普遍崇信,特别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非常流行。这种社会风气直接反映在了艺术创作中,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铜镜自然就成为了承载这些愿望的物品。宋代反映神仙思想题材的铜镜以仙人龟鹤镜为主,有近二十种之多,此类铜镜用浮雕技法处理,呈现出超凡脱俗的神仙意境,镜中的老者、松树、仙鹤、灵龟、鹿均是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极强的道教色彩,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 今天为大家介绍三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仙人龟鹤镜。
2025/10/24
查看详情>
从家庭财产申报表看诸葛亮的廉洁奉公(中)
稽诸史乘,诸葛亮的廉洁奉公思想和行动是很突出的。观其一生,以节俭为美德。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前一句是从修身方面要求自己清静养性,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后一句则是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美德,不奢侈不浪费。《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显然孔明的节俭思想源于孟子。事实上,一个人做到“寡欲”,退则可以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进则可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诸葛亮的廉洁奉公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025/10/22
查看详情>

共256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