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清风,甘棠遗爱。今天,让我们穿越三千年的时光长廊,共同走进西周时期一位令人景仰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召公的清风世界,感受他那跨越时空的廉政智慧与人格光芒。
一、廉政思想:以民为本,德润天下
召公,姓姬,名奭(shì),为周文王庶长子、周武王兄长。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世称召公,又称“召伯”。他不仅是周室屏藩,更是“成康之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召公的治国思想,核心在于“民为邦本”。他深刻洞察到,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存亡,因而提出“劳己而不劳民,为民而不扰民”的为政准则。在他看来,统治者应“明德慎罚”,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感化百姓,而非依赖严刑峻法。这一“以德治国”的理念,体系化地呈现于《尚书·召诰》中,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源头。其次,召公在人才擢选上,力主“唯贤是举”。他与周公旦同心辅政,“分陕而治”,其治下皆以选贤与能、察举廉吏为要务,为“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也为后世树立了任人唯贤的典范。
二、廉政故事:甘棠遗爱,千古传颂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中这深情的吟唱,引出了一段“甘棠遗爱”的千古佳话。
召公巡行乡邑,处理刑狱政事时,为不扰民,从不兴师动众,亦不入住豪屋华舍,而是命人在一棵甘棠树下搭建临时草棚,于此听讼决狱、宣教化民、讲学论道。他处事公正,体恤民情,“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其车马简从、休憩不占民宅的作风,正是“劳己不劳民”思想最生动的身体力行。
召公逝后,百姓追思其政绩与仁德,见到那棵甘棠树如见其人,心生敬畏,不忍砍伐,并作《甘棠》诗以寄哀思。一棵树,因一位贤者而成为永恒的精神图腾,成为中国廉政文化中最温暖、最不朽的象征。
三、廉政实践:敬德保民,垂范立则
召公的廉政,并非止于思想与个案,更体现为一套系统的施政实践。他主张统治者必须“敬德保民”,时刻以敬畏之心修养德行,以保护之心对待百姓。
他强调,为政者需“知稼穑之艰难”,知民生之不易,方能心怀怜悯,施政以宽。同时,召公本人忠诚勤勉,毕生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位居三公而不骄,手握重权而不滥,其忠诚为国的情怀与廉洁奉公的操守,共同铸就了其垂范后世的立朝风骨。
四、廉政影响:清风千载,泽被后世
召公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如一缕清澈的源泉,流淌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滋养千年。他所倡导的德治思想,经由儒家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他所践行的亲民、俭朴、奉公作风,成为历代清官廉吏的行为准绳。
“甘棠遗爱”的精神,早已超越一时一地,化作中华廉政文化中极具感召力的精神符号与道德丰碑。它不断提醒后世的为政者:唯有以德润身、以民为本、以廉为镜,方能赢得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与穿越时空的传颂。这阵源自西周的清廉之风,历经千载而清新不减,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铭记与践行。
编 辑:史 琳
责 编:王 睿
审 核:翟慧萍
(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