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原始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了定居生活;那么,房屋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定居生活的普及,房屋成为研究先民生活的重要实物证据,从茅茨土阶到全面覆瓦是中国古代建筑早期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那么瓦屋顶是何时出现的呢?

2009年的9月,一个收获的季节,宝鸡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队员们也意外收获了一个惊喜,在陈仓区桥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和板瓦,将中国建筑用瓦的历史提前了 1000 年左右。这个发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瓦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
蛮荒时代的人类,居无定所,选择天然的洞穴遮风挡雨。当迈入农业文明门槛的时候,定居生活便开始了。1972年初春,文物工作者在武功县游凤镇田野调查时,采集到5000年前的一个陶房模型。陶房为圆形平底,攒尖顶以绳纹装饰,表示顶部覆盖茅草;中部有一个门洞,从门洞的位置判断,陶房为半地穴式。陶房模型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人类定居阶段初期房屋的样貌。
陶房模型

这一时期先民的房屋,由最初的全地穴到半地穴式,逐渐发展为木骨泥墙的地面房屋建筑形式,房子的规模也由早期的单体建筑发展为复合型的房屋。然而,无论房屋结构怎样变化,房顶多用茅草拌泥覆盖。直至4000多年前龙山陶瓦的出现,人们居住的条件才有了质的飞跃。然而,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陶瓦多出在大型建筑基址周围;且仅在屋脊和天沟处用筒瓦覆盖,说明陶瓦不仅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亦或与身份地位以及礼制的发展有关。桥镇出土的龙山筒瓦,从工艺水平的角度看,其形制规整,制作精细;而从器形看,它几乎与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筒瓦没有大的区别,可以肯定桥镇发现的龙山筒瓦,并非筒瓦的原始形态,估计还有更早的筒瓦存在,这有待于今后更多新的考古发现。
就世界范围来看,平瓦和圆瓦配套使用,在希腊始于公元前7世纪,土耳其是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可见,宝鸡桥镇龙山文化时期筒瓦的发现,将我国乃至世界用瓦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大步。而这一步,先民走了3000多年,甚至更久、更漫长……
▲
参考文献:
陈亮:《宝鸡桥镇出土龙山时期筒瓦略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宋江宁,常经宇,马明志:《黄土高原地区龙山时代陶瓦研究》[J],考古与文物, 2022 年第 2 期
李亚利,唐艺伟:《建筑陶瓦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第30辑
编 辑:王 竑
责 编:王 竑
审 核:李 岐
(以上内容仅限于公益宣传,若有侵权,联系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