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时期的铜镜谱系中,“唐王游月宫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虽铸于后世,镜背呈现的却是盛唐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金代唐王游月宫镜,呈八出菱花形,圆钮。钮右侧云中有一高大鸱吻的殿宇,屋瓦和铺间隐现的人字拱清晰可见,饰有泡钉的两扇大门半掩,有一人扶门侧身远眺。钮左侧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钮右下侧有一人长袍束带,坐于岸边的椅上,两侧各有一执扇者。左下有一座小桥,桥左端一人,头戴官帽,弯腰拱手;桥右端一人持幡回首,手指坐椅之人,似为前者指引。

金代 唐王游月宫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取材于《唐逸史》,讲的是在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月色如银,唐玄宗在宫中邀请申天师及鸿都道人一同赏月,三人把酒言欢之际,玄宗忽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法师作法,手杖变桥。桥的另一端有一城阙,横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法师道:此乃月宫是也!玄宗渡桥步入月宫,只见月宫内种有一株扶疏遮阴的大桂树,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在仙乐下翩翩起舞,法师告诉玄宗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着白衣叫做“霓裳羽衣”。玄宗晓通音律,将仙乐默默记下,回宫后传于杨太真,名做《霓裳羽衣曲》,流于乐府,为唐家稀有之音,月宫也因此有“广寒宫”之称。
月宫题材自汉代便开始装饰于铜镜上,一般是在圆形月轮中装饰桂树或蟾蜍、玉兔,或仅出现蟾蜍以饰月宫,魏晋时期逐渐增多,且在月轮中置桂树,捣药玉兔与蟾蜍各居一侧,此后三者逐渐成为月宫纹样的固定组合,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汉代 尚方铭羽人神兽博局镜
及镜背上的月宫纹样
唐代以月宫为题材的铜镜不仅造型丰富、数量也是颇盛,常见的有双鹊衔绶盘龙月宫镜、月宫故事镜以及月宫铭文镜等,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双鹊衔绶盘龙月宫镜上,以一圆形月轮内,置一盛开的桂花和捣药玉兔、跳跃蟾蜍象征月宫;另外在唐代镜子上也出现了嫦娥这一人物形象。


唐代 双鹊衔绶盘龙月宫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唐代 月宫镜
(图源于孔祥星:《中国铜镜图典》)
月宫镜的盛行,其实不仅与当时中秋节赏月有关,也是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升仙得道的社会心理的直观反映。这类镜子自唐代以后就日渐衰落,宋金时期出现的唐皇游月宫镜其实就是唐代月宫镜的延续。时至今日,中秋佳节我们仍然有着赏月的传统,而那一面面沉寂千年的月宫镜,则成为连接古今的物质见证,默默映照着我们民族对月亮自古以来的想象与寄托。
参考文献:
[1]高悦,张荣鑫:《唐代月宫镜研究》,东方收藏,2024年。 [2]崔睿华:《镜背万象:宝鸡地区馆藏宋金铜镜拾粹》,收藏,2018年。编 辑:王 娅
责 编:姚让利
审 核:翟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