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辉映史—
大五帝钱之永乐通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唐宋以来历代帝王登基改元多会开铸新的年号钱,此举渐成一种惯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新帝登位若未开铸新的铜钱,其统治的正统性便极易遭受质疑与削弱。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起兵夺取皇位,这一夺位方式在传统礼法观念下难称“正统”,朝堂内外质疑其武力篡位之声不绝于耳。为平息非议、稳固统治,明成祖亟需借助多种手段来确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即位之初,明成祖大力清除建文帝的影响,在货币发行方面,他选择承袭明太祖洪武年号。当时户部尚书夏原吉曾于永乐元年(1403 年)上书,建议将大明宝钞钞版上的篆文由“洪武”更新为“永乐”,但明成祖并未应允。此后直至明朝灭亡,大明宝钞始终沿用洪武年号。这一举措,是明成祖试图通过承袭洪武旧制,来获取与太祖一脉相承的合法性,进而强化自身统治地位。
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对于国家掌控日益稳固,需要开铸带有自身年号的铜钱以宣示皇权的正统性。在此背景下,开铸永乐通宝,明成祖不仅在国内推行永乐通宝,还将其大量赏赐给朝贡诸国,以至永乐后期出现“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的繁荣景象。永乐通宝在国外的广泛流通,在提高明朝国威的同时也有助于宣示皇权,提高明成祖统治的正统性。

永乐通宝形制统一为小平钱,光背无文,并无折二以上的大钱。规格上,直径大约在 2.4 ~2.5 厘米之间,重量约 3.7~4 克。钱文以楷书直读,“永”字末笔舒展洒脱,“乐”字中竖笔直贯穿,整体风格端庄浑厚,相传出自宫廷书法家沈度之手。
永乐通宝国内出土稀少,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币,在东亚、东南亚、东非沿岸等地区广泛流通。它见证了郑和下西洋联通万邦的壮阔史诗,更在异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日本武士家族都将“永乐通宝”作为旗纹印制在军旗上彰显勇武。永乐通宝是明朝海上霸权与经济繁荣的实物见证。
参考资料:
[1]吴起.中日交流史上的永乐通宝(1408-1608)中国海洋大学,20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赵 戬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