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中秋节:铜镜藏古趣,明月寄相思

作者:

发布日期: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又是一年中秋至。

中秋节来源

中秋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最早在周朝,《礼记》中便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夕月”即秋分夜晚祭月,祈求丰收平安,这是中秋节的雏形。唐朝初年,赏月活动从宫廷传至民间,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称“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赏月之日,又称为“仲秋节”“中秋节”。

北宋时,月饼首次作为节令食品出现,明代民间互赠月饼,清代出现“走月”(月下漫步)等习俗。现代中秋节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流传至今,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经久不息。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那些事儿吧。

中秋节习俗

吃月饼

月饼源于唐宋时期的“太师饼”或“小饼”,最初是祭拜月神的祭品。明清时期,吃月饼成为固定习俗。其圆形被赋予“团圆”的象征意义,从祭祀功能彻底转变为情感纽带。如今,月饼更是发展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节令礼品。

图片

赏月

起源于上古时代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古代帝王有“秋夕祭月”的礼制,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唐代时,文人墨客将赏月变为一种风雅的活动,褪去了神秘的祭祀外衣。宋代以后,中秋赏月成为全民性的娱乐习俗,重点转向了寄托思乡之情和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

图片

团圆宴

“团圆宴”与古代的“秋报”相关,八月农作物丰收,人们举行宴会庆祝丰收、感谢神灵。随着“团圆”文化在宋明时期的强化,这顿家宴的重心从庆祝丰收转向了人伦团聚。

中秋节传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嫦娥奔月:最早见于《归藏》等古籍。后羿射日获不死药,其妻嫦娥误食后飞升月宫,百姓设祭寄托思念,衍生出赏月、拜月习俗。

吴刚伐桂:唐代《酉阳杂俎》记载,吴刚因过失被罚砍月宫桂树,树随砍随合,象征坚韧与轮回。

玉兔捣药:嫦娥奔月随身带着一直喂养的玉兔,玉兔在夜晚捣制长生不老仙药。

图片
图片

 唐王游月宫:据《龙城录》《集异记》等唐宋笔记记载,中秋夜,唐玄宗望月生奇,道士叶法善掷板笏化为银桥,携其直抵月宫。宫门“广寒清虚之府”匾额高悬,琼楼玉宇,寒气逼人。玄宗闻仙乐袅袅,见仙女翩跹,默记旋律于心。

因非久留之地,二人随即返回。玄宗凭记忆谱曲,兼采《婆罗门曲》,终成唐代乐舞瑰宝——《霓裳羽衣曲》。这个传说也使得月亮有了“广寒宫”的雅称。

青铜话中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收藏了一件金代唐王游月宫镜。铜镜直径16.2厘米,重0.45千克。镜为八出菱花形,圆纽,纽右侧上方云中有一高大鸱吻的殿宇,屋瓦和铺间隐现的”人”字拱清晰可见,饰有泡钉的两扇大门半掩,有一人扶门侧身远眺。左侧是山岩和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树下有拱形长桥,桥上还有正在捣药的玉兔,右下侧有一人长袍束带,坐于岸边的椅上,两侧各一执扇者。拱桥左端一人,头戴官帽,弯腰拱手;桥右端一人持幡回首,手指坐椅之人,似为前者指引。

图片

唐王游月宫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这枚金代唐王游月宫故事镜,让唐玄宗中秋漫游月宫的传说在铜镜上生动呈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更跨越千年,映照出古今中秋共有的团圆祈愿与浪漫想象。镜中月宫美丽浪漫,令人心生向往,恰如当下我们共赏的这轮明月,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对家国团圆的美好祝福。

花好月圆人长久,丹桂飘香又中秋。

编辑:陈雪雪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