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从家庭财产申报表看诸葛亮的廉洁奉公(中)

作者:

发布日期:

图片

从家庭财产申报表

诸葛亮的廉洁奉公

(中)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诸葛亮的廉洁奉公

图片

稽诸史乘,诸葛亮的廉洁奉公思想和行动是很突出的。观其一生,以节俭为美德。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前一句是从修身方面要求自己清静养性,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后一句则是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美德,不奢侈不浪费。《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显然孔明的节俭思想源于孟子。事实上,一个人做到“寡欲”,退则可以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进则可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诸葛亮的廉洁奉公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01

生活简朴

纵观古今,先秦儒、墨、道、法诸家都有主张节俭之言,只是提法各有不同而已。韩非说:“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诸葛亮十分赞赏孙叔敖的节俭作风,特地发布“教令”说:“昔孙叔敖乘车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措词与韩非所述略有不同,他主要是针对马的牝(雌)牡(雄)而发表看法,没有涉及衣食问题。大约是蜀地多山,骏马尤少,群下时有争马之事发生,故孔明为此而发布教令。自然,牝马不如牡马雄健,但牡马价昂,非一般人所能乘用。孙叔敖身居相国高位,“栈车牝马”从不计较,其节俭国用的思想是值得称道的。这里,孔明乃是以孙叔敖的事迹勖己励人,但这也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一种廉洁作风。只有节俭才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节约国家的开支。


02

洁身自好

诸葛亮廉洁奉公,从不贪污受贿,这是古今所公认的。他说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这一点田产,以他的地位及权力,揆之于三国时期的许多达官显宦以搜括民脂民膏增加私产为能事来说,就是相当廉洁和“不贪”的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购置这一点产业的金钱还是来自刘备的赏赐。刘备入成都后,论功行赏曾赐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功臣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等,孔明以此赏赐购买田宅,安顿一家老小,自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他就“不自治生”,“以长尺寸”。而且在此之后的赏赐,累计不下“百亿”之多,他不是封存于官府,就是分赏给有功的部属。他向刘禅剖白心迹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后来孔明谢世之后,“卒如其所言”,他的言行如一、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的思想作风,一直为当时及后世所称道。


03

节俭治家

诸葛亮克己奉公,治家亦以节俭为宗旨。他《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短短三语,表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自己受赐虽多,但没有作为私蓄;二是家人生活简朴,妻妾没有副服。清人张澍读到这则史料后,不禁深有感慨地说:“侯之妾乃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惜妾之姓不传。”孔明之妻黄氏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其才德足以持家,使诸葛亮获得内助之力。


04

家教从严

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领大军北驻汉中,屯于沔水北岸的阳平关、石马山一带。但是这一年,诸葛亮在汉中并没有立即出师,而是忙于训练士卒和屯积粮草,为北伐进行准备工作。这时原本富庶的汉中由于战乱一片荒残,大军粮食供应主要依靠从成都一带转运而来。因为路途险远,运输困难,诸葛亮命其嗣子诸葛乔也参加了这一艰苦的工作。孔明起初并无子嗣,后来过继其兄诸葛瑾的第二子诸葛乔为嗣,随大军来到汉中。诸葛亮与其兄瑾的信中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由此可知,千里运粮任务之重。诸葛亮身为丞相、统帅,自己的儿子也与“诸将子弟”同习劳苦,这在封建时代来说确属是难能可贵之事。翌年,诸葛乔病逝,卒年二十五岁。至于死因,史籍无载。后世论者或谓系因“转运之勤,死于王事”。但这件事至少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子弟的教育是严格的,从来不搞任何特权。(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编 辑:姚让利

责 编:姚让利

审 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