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APPY NEW YEAR –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过审,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也有很多,比如剪纸、年画、泥塑等。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非遗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纸,千剪不断,线线相连。非遗剪纸,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刀一剪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等,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剪纸的历史演变

纸未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这与剪纸同出一辙,其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北朝时期 五幅团花剪纸
(左边为残片,右边为复原图)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成为高压艺术形式,流行于民间和皇室。

(唐 菩萨立像)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南宋时,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已成为全民性的艺术。

(清 鸭子戏莲图)
近现代以来,艺术家们根据时代趋势和政策进行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丰富了剪纸艺术的内容、形式和内涵等,使剪纸成为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用途形式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等;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图a 窗花 图b 喜花 图c 鞋花 图d 印染)

宝鸡非遗剪纸分类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源地,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宝鸡剪纸题材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及,花卉盆景、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山川人物等图案在翻转之间跃然纸上,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世界。

宝鸡剪纸种类繁多,有千阳精怪剪纸、陇县染色剪纸,还有岐山剪纸、凤翔剪纸等剪纸艺术。目前,千阳剪纸、陇县染色剪纸、岐山剪纸、凤翔剪纸、扶风剪纸、眉县剪纸已先后列入陕西省、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千阳精怪剪纸
2008年,千阳精怪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阳县的精怪剪纸历史悠久,根据迄今健在的传承人陈述,主要是通过”高祖母传祖母传母亲传女儿”这种家庭内部沿袭的方式传承,其民俗载体传说与傩舞、《西游记》唐僧取经故事有关,是宝鸡剪纸中的独有品种。
千阳精怪剪纸的主要造型有五毒精、生肖精;还有白骨精、琵琶精等其他精怪。这些精怪造型的共同特点是人头兽身、上下直立、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并手执长矛大刀之类的利器,整体构图都较简单

2、陇州染色剪纸
2012年,陇州染色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陇州染色剪纸是彩色点染和剪纸技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形式有门笺、顶棚花、炕围花、挂帘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陇州的染色剪纸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

3、凤翔剪纸
2010年,凤翔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剪纸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内容题材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琴棋书画;也有花卉果品、飞禽走兽、山石景物、人情风俗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风格具有严谨、清秀、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4、岐山剪纸
2010年,岐山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岐山剪纸,又称刻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门旗花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5、陈仓剪纸
2012年,陈仓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仓剪纸颜色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除阴剪、阳剪外,艺人们还运用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月牙纹、水纹、花纹等纹样,使线条丰富多变,造型栩栩如生。

6、眉县剪纸
2012年,眉县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眉县剪纸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剪工细致,寓意丰富,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了当地神话故事、民间习俗等,突出了剪纸的文化传承、传播作用。

7、扶风剪纸
2012年,扶风剪纸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扶风剪纸遍及全县各地,伴随年俗、节俗、婚俗、丧俗和宗教礼仪。年俗剪纸以窗花为普遍,分为单色窗花和用白麻纸剪后染色的”窗染花”,题材多为十二生肖、花草虫鸟、耕田放牛、生活场景、戏剧人物、民间故事等。

“一剪之趣奇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春节非遗文化剪纸,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也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
初一年俗简介

鞭炮声声辞旧岁,喜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这一天,是新年第一天,万象更新,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喜迎新春佳节。
大年初一风俗有很多,除了开门炮仗,穿新衣,压岁钱,还有占岁,贴画鸡,吃饺子等等,而且还是个好日子,据说俗语:”有福生初一”是”娘娘命”,意思是这天出生有福。
那接下来和宝博君一起了解一下初一的习俗!
开门炮仗
俗话说得好!“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穿新衣
大年初一到,在新年第一天,辞旧迎新,接福纳祥。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欢天喜地过春节。
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不仅有美味佳肴,还能穿上新衣。早上,刚刚起床,就穿上新衣服,别提多么高兴了。当然,现在人人穿新衣,天天穿新衣,生活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同贺新春,这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穿上新衣同时,别忘记拜年,互送祝福,收获福气!

压岁钱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去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戚朋友拜年。当然,最高兴的事,是收到压岁钱,心里乐开了花。
在春节拜年时,通常,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以示尊重和祝贺,祝福新年快乐,幸福吉祥。这时候,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们。压岁钱里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关爱,更包含了深深的祝福。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住邪祟,镇悉驱邪,辟邪驱鬼。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过新年,高高兴兴长一岁。

中华民族喜事到,千年流传至今天,生生不息几千年。
新春到,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鞭炮响,人欢笑,家家户户真热闹。在这儿,祝福朋友们新年快快乐乐,好运连连,幸福又美满。
END
编辑: 李 璇
责编: 王 睿
审核: 翟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