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非遗话年俗——大年初七:戴人胜 送火神

作者:

发布日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蛇启新岁,继往开来迎新年

数九寒天人心暖,歌舞相伴情意浓

欢聚一堂,一起喜迎蛇年



HAPPY NEW YEAR

图片
图片


2024年12月4日,我国成功申报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请跟随宝博君,一起来了解非遗传统民俗——舞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非遗介绍

图片


01

舞狮的由来

图片


图片


东汉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贵霜帝国向东汉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至此狮子首次传入中国。贵霜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贵霜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贵霜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礼乐志》中提到“象人” ,似是史籍中最先有“狮”而且加以作“戏”, 可以认为戏的表演形式是狮舞的开始 。


02

舞狮概况

图片


图片


舞狮起源于东汉汉章帝时期。唐朝时,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这成为了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2024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深化提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两国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双方赞许“舞狮”成为两国共享的历史文化,将共同保护该文化遗产。


03

舞狮的流派

图片

舞狮有南北之分。北狮分为“文狮”和“武狮”,而南狮又称醒狮。

图片

北狮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较为接近杂耍。动作方面,北狮舞动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一般雌雄成对出现,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大狮,大狮弄小狮,尽显天伦之乐。北狮中,两人合作扮成的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成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不但要求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片

南狮造型威猛且更富浪漫主义气息。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嘴可动。传统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异。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图片

大年初七·习俗介绍

图片


01

戴人胜

图片


图片


李商隐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带上头饰,把自己装饰得漂漂亮亮,外出游玩。走街串巷,喜气洋洋,希望可以在未来的一年里顺利安康。


02

送火神

图片


图片


北方地区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人们点燃火把,徒步送往三里之外,活动持续三天。希望自己一年平安无事,远离灾祸。


03

吃长面

图片


图片


民间有说法,正月初七、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这三天都要吃面条,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脚步,取长寿之意。在旧时,正月初七吃面条,意为拴住小孩的腿,助他健康成长;正月十七吃面条,意为拴住成年人的腿,助他身体健康;正月二十七吃面条,意为拴住老人的腿,助他少生病,健康长寿。




图片



编辑:侯羽尧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