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何尊铭文“中国”二字的前世今生考(下)

作者:

发布日期:

图片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



何尊铭文“中国”二字的

前世今生考(下)

宝博微课堂

图片


三、“中国”一词的别名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国名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至于china 因为 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为古代中国以瓷器闻名于世界,所以就由此而来。

1、“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中华民国成立后,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2、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月30日下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产生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其他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徽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首都北京,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注: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9:838

②焦循.孟子正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0

③焦循.孟子正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9

④张玉良.白话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270

 

参 考 文 献 :(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1] 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玉良.白话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焦循.孟子正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陈澔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刘尚慈. 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高华平.论语集解校释[M].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7.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4.

 

编 辑:姚让利

责 编:姚让利

审 核:翟慧萍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