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何尊铭文“中国”二字的前世今生考(中)

作者:

发布日期:

图片
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图片



何尊铭文“中国”二字的

前世今生考(中)

宝博微课堂

图片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为民逑”①。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②,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③;《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④……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中国,是伟大祖国的名称,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

二、“中国”一词的地域观念演变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本文仅作公益宣传,个别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编 辑:姚让利

责 编:姚让利

审 核:翟慧萍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