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简介

2025年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我们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正式交接。它不仅是寒气累积的起点,更是万物步入收藏的开端,预示着寒气渐浓,严冬将临。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草木凋零,虫兽休眠,大自然展开一幅静谧而深沉的初冬画卷。
立冬节气习俗


立冬时节,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
扫疥
01
在《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记载:“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 立冬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会用香草、菊花、金银花等草药煎汤沐浴的习俗,通过药浴形式增强身体抵抗力,寓意祛病消灾。
拜冬
02
立冬有拜冬习俗,拜冬也称贺冬。古代天子率百官北郊迎冬,民间则换新衣、拜贺尊长、互相谒拜,民国后简化,办冬学、拜师等是其延续。

补冬
03
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们会食用鸡鸭鱼肉等滋补食物,补充元气,抵御寒冬。
祭祀
04
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部分地区有祭祖、卜岁等习俗:人们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通过特定仪式卜问来年收成,并相聚饮宴,共同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立冬的时候会进行迎冬祭典,《后汉书》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意思是在立冬这一天,周天子率领文武百官身着黑色服饰,佩戴玄玉,车旗仪仗也都一色黑,浩浩荡荡地来到北郊城外,配以雅乐歌舞,祭祀北方之神玄冥,同时迎回冬气,以顺应时令,保佑国泰民安。
迎冬祭典蕴含着西周“顺天时而动”的核心理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与人事均需遵循“天道”。立冬祭典正是通过国家礼仪来调整社会节奏,使农耕与自然的节律同步,是“天人合一”的深刻体现。同时,祭典既是感恩一年丰收的终结点,也是应对严寒、休养生息的起点。它提醒民众冬季需节俭蓄力,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充分展现了古人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智慧。
立冬节气三候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进入立冬节气,气温稳定地下降到冰点以下,天气开始寒冷,北方水面开始凝结薄冰,这象征着寒气出现。
二候地始冻
土壤表层因低温凝结薄冰,脚踩有咯吱声,但深层土壤尚未完全封冻。这一阶段对农业尤为重要,《齐民要术》记载古人会抢在“地冻未坚”时深耕蓄水,为来年春播做准备。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之类的大鸟便不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想象野鸡入海化为纹彩相似的大蛤。
时序流转,立冬已至。自《后汉书》迎冬祭典至民间补冬食俗,千年传承中蕴藏着顺天应时的古老智慧。万物在此时敛藏生机,于静谧中积蓄力量,静待春回。这份冬藏之智,正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

编辑:陈雪雪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
(以上内容仅限于公益宣传,个别图片和视频资料来自豆包Ai生成,若有侵权,联系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