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秋分节气。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分”有双重深意:既同春分一样,实现昼夜二十四小时均分;又因居于立秋至霜降的秋季90天正中,成为平分秋季的“分水岭”。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这是一年之中最平衡沉稳的时节——昼夜均长,寒暑相平。天高云淡,桂子飘香,万物走向醇熟与沉淀,正是人间好时节。

一候雷始收声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第一侯: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第二侯: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第三侯: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铁铧动,耕候正当时
“昼夜均分、寒暑渐平”的秋分,不仅是气候转换的节点,更是古代农耕中翻土秋耕、蓄力盼丰产的关键时分。
这份“顺天时而作”的古老智慧,穿越千年,仍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一件战国铁铧(huá)上凝然可见——它见证着中国农耕文明与节气同频的生生不息。

铁铧是传统农耕犁具的核心部件,安装于犁床前端,入土破垦、开沟成行,是翻整土地、准备春播的重要铁制农具。它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中国农耕社会由青铜农具向铁器农具转变的关键技术进程。

这件战国铁铧,质地坚硬、刃部锋利,在硬度、耐磨性和深耕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早期耕具,有效解决了早期农具耕深不足、翻土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耕作效率与土地利用率,成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件铁铧表明,当时已掌握先进的金属冶炼工艺,是战国时期金属冶炼技术成熟的实物证据,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秋分时节
秋分是“天时”的指引,铁铧是“地利”的承载。这古老的铁铧翻开的不只是土壤,更是华夏农耕文明中“天、地、人、器”共生共成的鲜活印记。它让千年前那个顺应天时、俯身耕作的秋天,穿透岁月,依然发出厚重而光明的回响。
秋分已至,昼夜均分,气温转凉。请注意添衣保暖,保持心情愉悦。

编辑:李炎东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
(以上内容仅限于公益宣传,个别图片和视频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