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此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农作物生长茂盛。

那么在这暑气逼人的时节,古人又是如何防暑降温的呢?《诗经》中写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 “凌阴”即冰窖,人们在冬天凿冰存进冰窖以供夏天使用,这种冬取夏用的藏冰模式,可以一直追溯到近3000年前。
《周礼》中记载凌人掌冰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的官吏——“凌人”。

1977年,陕西凤翔姚家岗挖掘出一处春秋时期秦国凌阴遗址。

它是秦国贵族的藏冰设施可存冰190立方米、整体形状如一个倒置的长方形棱台、周围布有柱洞,窖穴四周为回廊,回廊下有五道槽门,槽门下有陶排水管,与姚家岗的西南部的河道相通。陶水管用于排出融化的冰水,槽门隔绝外部热气,保证窖穴内低温。

大暑时节,两千多年前的凌阴遗址蕴藏着古人借冰御暑的非凡智慧。在炎炎暑日里,这份跨越时光的清凉智慧,让我们仿佛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清凉对话,让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片刻的休憩与滋养。
编 辑:徐娇蕾
责 编:王 睿
审 核:翟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