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瞩目的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已于2025年4月29日顺利收官。经过四十余天的筹备工作,由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宝鸡市文物局主办,宝鸡市普查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承办的“大地如卷——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于2025年6月14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北展厅隆重开展,展期持续半年。
在田野工作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举办展览,是对市域内文物资源“家底”的权威发布与全民共享,是切实践行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
精彩展览,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全景呈现
见物见人
展览全景式展现了宝鸡从史前到近现代、从宫殿遗址到市井乡野完整、立体、多元的历史文化画卷,按照前仰韶、仰韶、龙山、商、周、秦、汉七大历史时期有序铺陈。普查不仅关注古代遗址墓葬,也涵盖近现代重要史迹、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宝鸡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古栈道栈桥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等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宝鸡地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所取得的成就。






此外,展览全面诠释了文物工作者们在普查过程中展现出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追求。观众将以图片和影像形式了解普查队员爬山涉水、斗酷暑战严寒、踏遍青山觅遗珍的感人事迹,感受普查队员专业的工作流程以及他们“此身许大计,何曾惧荆棘”的勇敢笃定与“但恨夏日短,不能穷山林”的炽热情怀……





遗址标本
新鲜露面
本次展览展出197组256件珍贵标本,涵盖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及钱币五大类别,田野调查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明星标本”也将在此次展览中悉数亮相。如千阳上安化遗址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前仰韶时期老官台文化圈足碗、渭滨区八鱼镇苇子沟遗址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尖底瓶、凤翔区付家台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等,这些珍贵标本丰富了宝鸡地区史前时期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证明了宝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圈足碗 新石器时代前仰韶时期
千阳县上安化遗址采集

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凤翔区付家台遗址采集

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渭滨区苇子沟遗址采集

陶杯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扶风县冉家遗址采集



陶鬲、陶罐 西周
陈仓区东崖西北遗址采集

陶釜 战国
金台区寺沟墓群采集

鹿角 新石器时代
凤县蒋家沟等遗址采集

玉珏及蚌饰、骨饰 西周
扶风县云塘制骨作坊等遗址采集
此外,高等级建筑遗存——龙山筒瓦、西周空心砖等重要发现的加盟,使历次普查成果形成温情呼应;福临堡遗址出土的陶鼓等重要文物的补充,增加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对比维度,实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龙山筒瓦


西周空心砖

陶鼓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金台区福临堡遗址出土
唯美设计
贴近田野
展厅墙面采用淡雅绿色,配合橙黄色图板及展托,观众仿佛置身田野与麦田,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序厅展标墙面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普查队员背负使命,结伴前行。鲜艳的“宝鸡市普查队”队旗悬于高处,与下方投影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相呼应,象征普查队旗所到之处,遗址星光纷纷点亮,陈仓大地的角角落落,都见证了普查工作的艰辛、勇毅与喜悦。





为了给观众呈现文物的最佳展示效果,布展工作中专门定制展台及展托,为珍贵的采集标本量身定做支架,针对彩陶盆、彩绘陶钫等残缺标本,定制专业爪件等展具进行托举、支撑;配合灯光师的专业打光,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展示文物风采。此外,个性化说明牌引导观众关注标本上的“小惊喜”“小确幸”。

石斧及石刀标本的矩阵展示

彩陶残片的定制爪件

彩绘陶钫的定制支架

说明牌展示“制陶人的指纹”细节
多媒体互动
增强体验感
展览中应用投影、LED屏、触摸屏等多媒体展项,增加展览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将专业性强、过程艰辛的田野普查工作,转化为可视、可感、可理解的展览,让公众明白“文物普查”具体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拉近了专业工作与公众认知的距离。尾厅设置专业展具,观众可触摸四普中采集的新鲜标本,感受不同陶器的纹饰质感;“我是普查队员”互动游戏让观众体验“挖呀挖”的田野工作日常。




田野标本触摸体验

互动游戏“我是文物普查队员”
大地如卷,时光为笔。这个夏天,让我们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重温普查之旅,启阅散落在宝鸡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托普查队员带给我们的信笺,一起收获知识,感动与力量。
编辑:郑 苗
责编:郭 晶
审核:李 岐